汽车电动化进程正在提速,汽车产业的重大变革带来的将是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等等系列变革,这一背景下,移动快充补电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充电模式,成为了电动汽车细分领域的下一个风口,并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。
日前,英国石油公司(BP)宣布向FreeWire投资500万美元。FreeWire总部位于美国,是一家电动汽车用移动式快速充电系统制造商。通俗一点说,就是生产制造可移动的快充充电车,为电动汽车、需要临时补电的设备或产品等等提供快速的充电服务。
其实移动补电车这一产品和运营模式在中国早有应用,并在近两年获得较为广泛的关注。
移动补电车具备高度灵活性,适用于诸多充电桩无法应用的场景,弥补固定充电桩运营模式的短板,已经被当做一种重要的充电补充模式,被越来越多的车企、新能源汽车运营商采用,国内还诞生了专门提供移动充电的运营服务平台。
不可或缺的移动补电
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电动汽车,但他们的最大顾虑是如何充电?
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(充电联盟)统计,截至2017年底,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9.4万辆和77.7万辆,累计保有量达180万辆,而全国充电桩数量仅45万个,车桩比为4:1。这就意味着每4台新能源车就有3台没有充电桩可以使用。
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许多客观的障碍,例如投入成本高、土地资源有限、老旧小区改造、高速路建设难等等,并且固定充电桩的建设不可能覆盖到所有的需求面。
对此,业界提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整体充电体系:充电桩、换电站与移动补电车“三管齐下”。简单来说,移动补电车相当于一座小型的移动“充电站”,随时随地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。
由于其可移动、无需占用城市土地资源、灵活机动等等优势,恰好弥补了固定充电桩的许多短板,可以被应用到许多充电桩难以普及的场景。如电动汽车紧急救援补电、充电高峰期、充电桩车位被停占等情况,另外在充电桩建设不足地区、老旧小区等等许多区域,移动补电车也是很好的充电方式。
尤其是快充技术的发展也让移动补电变得更为便捷,目前有运营商推出的移动补电车快充方式只需要15分钟就可充电至50-80%。
目前,这一充电模式和市场机遇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,并开始尝试和布局。而车企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,也将移动补电纳入到充电体系。例如蔚来汽车除了推出超级充电站外,还有一项重要的充电模式—移动补电车,做到加电10分钟续航100公里。
深圳、北京等城市已投入使用移动补电车
官方数据显示,截止到2017年底,深圳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约11.6万辆,政府规划2020年推广总量超过12万辆,按目前的年增长速度,预测会达到24万辆左右;北京近16万辆,2020年预计60万辆;广州近4万台,2020年预计20万台。
按照30%的车辆需要在补电车上进行充电和1辆车配1个桩来推算,平均1台补电车(纯电动2或4枪)相当于3个充电桩,则深圳需要补电车2.4万台,广州2万台,北京6万台。
除了企业开始布局,补电车这一模式也已经获得包括北京市政府的关注。今年年初开始,北京市政府公开招标两家移动充电服务运营商,在全市200个居住社区内投放500台移动充电设备,重点针对无法建设充电桩的老旧小区等等区域进行投放。
空间巨大 经济效益凸显
移动补电的价值其实远远不只是作为固定充电桩的补充,更在于其未来作为电动汽车能源网中重要的一环,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。
从近期来看其经济效益主要是在电网谷期充电,在电价峰期放电,降低充电成本,充分利用能源,并可产生经济效益;二是可以消化退役电池,充分利用电池残值,并形成电动汽车储能闭合网,产生更大价值等等。
截至2017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60万辆,占世界的一半,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显而易见。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,移动储能补电车和移动救援补电车的服务需求也会随之急剧增长,市场效益非常可观。
着眼未来10年,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发电主体能源,充电智能化将引发能源结构的巨大变革,未来移动补电车、甚至每一辆跑在路上的电动汽车,都是一个移动的,分布式的储电装置。在未来的“光伏+储能+电动汽车”的充电生态系统中,移动补电车也是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2017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.17亿辆,不只是中国,未来全球的汽车必然将全面电动化,全球的整个能源消耗结构发生巨大变化。
英国石油公司(BP)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团公司之一,这个传统能源巨头在移动补电车领域的投资,无疑释放出非常明显的信号。在全球能源消耗结构调整过程中,移动充电设备及运营服务领域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市场利益。